發新話題
打印

金馬獎 國片入圍不如預期 影迷被潑冷水

金馬獎 國片入圍不如預期 影迷被潑冷水

今年台灣影迷參與金馬獎的積極度,比往年多了幾分,但期待越多就越怕受傷害。昨天公佈入圍名單後,果然很多影迷在網路留言表示不滿之情。

國片優票房佳 應獲更多肯定

影迷們最大的期待,就是看「海角七號」、「囧男孩」、「九降風」這些評價與票房都表現不俗的作品,是否能在「地主國」金馬獎斬獲更多獎項。照昨天公佈的入圍名單來看,多少澆熄了影迷熱情。因為「囧」入圍4項、「九」入圍2項(未含年度台灣傑出電影),甚至「停車」也只入圍2項,這些片應該都值得更多入圍肯定。

台灣國片市場萎靡甚久,影迷怪作者類型的藝術片導致觀眾流失,這非公允評論,因一個健全市場本來就應該同時存在商業與藝術。

眼光獨具 支持國片成口號

今年國片影迷明顯成為主流,從年初的「流浪神狗人」到「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」,再轉移到「九降風」、「海角七號」及「囧男孩」。特別是「海角七號」,全台票房竟然飆上4.5億,成為影史上最賣座的華語片,還有誰敢說國片不可能帶來驚人票房?

當「支持國片」這句精神口號成為影迷的實際行動,難道評委們的眼光,仍執意跟主流民意拉扯分野?

學學囧男孩 看出新視野

任何頒獎典禮都不可能產生完美選單,但入圍名單是初試品味與民意的象徵。若評委們秀出了一張「與時俱進」的選單,自然獲得影迷與從業人員尊敬,佩服評委擁有像「囧男孩」那樣的獨特眼光。結果昨天選單略為遜色,許多入圍項目都有邏輯與定義問題。

或許評委們應學著片中騙子一號與二號,把大姆指和食指扣成圓,從新的角度看出迥異視野,「九降風」與「停車」等更多台產國片都值得更多掌聲與入圍鼓勵。


FROM : 自由時報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制度總檢討----- 切片評審易生遺珠 框架論獎影片削足


每屆金馬獎入圍名單都引起爭議,本屆不例外。

「囧男孩」入圍最佳影片卻無緣「年度台灣傑出電影」,導演楊雅喆連入圍「最佳導演」的機會都沒有;「停車」整體素質優異,入圍今年坎城「一種注目」單元,本屆也入圍最佳男配角、美術設計,無緣拚其它大獎。造成這種遺憾,問題出在三階段「切片式」的評審制度。

停車入圍坎城單元 金馬無緣拚大獎


本屆入圍名單分三階段選出。先由台、港、中3地的6位選片代表,從115部報名作品中選出76部作品。第二階段則由20位評審,對入圍者採分項計分,為避免評審好惡太強烈,最高90分,最低60分,在此區間給分;最後階段的決選評審則是7至9人,還會加入國際評審。

然而,一、二階段及決選的評審,成員完全不同,分別由不同電影藝術從業人員出任,會有嚴重盲點,例如,將第一階段的生殺大權交付區區6人之12隻眼睛,風險極大,稍有差池,就有遺珠在這階段被「切片」。在給獎制度方面,金馬獎類似奧斯卡獎的「大規模制」,但評委成員卻傾向威尼斯、坎城、柏林三大影展的「小評審制」,憑心而應讓評審成員人數應當增加。

影片遷就獎項 流於片面


此外,以獎項為框架,評斷哪一片合適入圍該框架,這是「以影片遷就獎項」,流於片面易致狹隘。欲完整評價,就應以影片本身為主,逐一討論它適宜入圍哪些獎項,才不致削足適履,損及影片的價值。

如「最佳劇情片」和「最佳導演」往往屬於同一平台,若無好導演,哪來好影片?但金馬獎入圍名單,常見兩者脫勾,個別討論,自然邏輯鬆脫。

此外,「最佳劇情片」提名五個,「最佳導演」卻只提名四個,註定至少有一部要犧牲,看看今年這兩項入圍名單,只有「海角」、「投名狀」同獲青睞,正反映前述的邏輯問題。若這兩者提名數不改為相同,類似問題會層出不窮。

FROM : 自由時報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只能說......這些"金"獎的評審,眼光真的很不同~

TOP

發新話題
版塊跳轉